
上海首个菜市场智慧化团体标准已于2024年1月发布。 该标准由企业发起,这意味着在政府主导的宏观政策框架外,菜市场的智慧改造及运营拥有了实用型工具,可以在微观操作及品牌建设层面得到指引,从而向数字化转型探索。
作为生鲜零售的末端,菜市场是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线下场所。如今,菜市场不仅自身发展受限制,还面临着生鲜电商、社区生鲜店、连锁商超的多重冲击。在此背景下,数字化转型能否助力菜场实现突围?
为此,研究员研究了团标文件细则,就该团标落地后的执行情况走访了相关菜市场进行调研,并采访了团标企业发起者、行业协会及零售策略专家,力图梳理出传统菜市场推行行业新规背后的深层逻辑,探讨数字化对生鲜零售业的长远价值。
团标为菜场智慧化改造提供实施路径
这份名为《菜市场智慧经营管理服务认证要求》的团标文件,规范了菜市场智慧经营的含义:通过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实现智能化经营管理,具备信息实时化、具体化、可视化,及智能支付、智能监管、数据分析及信息发布等能力。

智慧化菜场改造及运营的团体标准文件。本文图片均由曹怡婷 摄
与宏观政策不同,该份企业主导的团体标准则更聚焦智慧菜场经营管理的具体服务、管理制度及认证评价要求,内容涵盖交易服务、数据应用、会员服务、认证模式等细节,并制定了定性和量化标准。总体来说,该团标为菜场智慧化改造提供了可借鉴、可复制的管理工具。
上海美天副食品有限公司市场管理科负责人朱望元介绍,公司从2020年开展菜市场智慧改造以来,就期望能通过标准化的建立,实现可复制的改造路径。“团标是这些年来我们做智慧化改造的经验总结,是一线实践的成果。这份业内首创的标准也是一本操作细则,旨在树立可借鉴的智慧化管理行业新标准。 ”据悉,目前美天旗下17家菜市场,已有3家菜场落地该项团标。

美天玉屏菜市场,内部环境整洁明亮。
一家传统的生鲜零售企业,为何要投入大量成本进行数字化转型?上海美天副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志君认为,菜场作为民生保障型的特殊零售业,发展起点低,经营主体缺乏企业化管理的概念。“从计划经济时期到改革开放初期,再到市场化转型期,最后到连锁化及品牌期,菜市场经历了多轮经营模式的变更。行业急需全面的升级,不能沉浸在当房东稳稳收租的回忆里,而是要把失去的运营能力给捡回来。”
在比较官方文件及上述团标后,不难发现:上海市商务委主导的建设标准明确了菜场智慧化改造的目的和方向,而团体标准则是在微观落地层面做了细化和补充,提供了具体实施的路径。两者结合将共同推动上海菜市场智慧化发展,形成 “政府统筹 — 行业规范 — 企业执行” 的立体化格局。
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认为,上海美天副食品有限公司发布的团体标准,有助于市场建立智慧管理系统、提升市场管理与服务水平。“欢迎企业开展类似创新,期待团体标准利用智慧化手段,让所属菜市场的每项工作形成管理闭环。”
配备AED的菜市场烟火气背后的智慧运营
执行智慧菜场团体标准的菜场,其日常的运营情况如何?研究员来到美天玉屏菜市场进行了实地调研。
进入市场后,映入眼帘的是明亮开阔的室内环境。以市民的直观体验而言,执行团标要求的菜市场,更接近于大型商超。黑色名牌悬挂于每个摊位上方,标示不同的菜品大类及细分种类,既清晰又直观。从市场内部的生鲜商品的分区规划、摊位上菜品的陈列、室内动线及导视系统来看,都更符合当下的消费习惯。
事实上,执行团标的菜场在提供基础数字化设施和保供数据调控功能的同时,提供了更多便民举措。比如,在市场的墙面上就悬挂着一部AED(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)。AED设备在传统菜场、甚至在连锁商超中都不太多见。

美天玉屏菜市场,墙面上的AED设备。
玉屏菜市场负责人徐先生介绍,团标明确要求每个菜场都必须配备一名急救人员 、一个急救箱、一台AED除颤器。“我们员工都经过心肺复苏的专业培训,以确保当日市场内至少有一位员工,能在市民突发意外的时候尽快展开抢救。”
目前,团标规范下的智慧系统已经落实到日常的巡场管理中。例如,食安检测、进货台账、卫生清洁、不可食用肉回收处理等工作,均能通过手机端随时进行核查。从管理处的后台系统中,可以看到,玉屏南路菜市场的后台系统中还包含更多深度功能,例如会员服务、营销活动等更关注消费体验的内容。

菜场管理人员的手机端管理系统,能随时核查日常工作。
传统菜市场利用智慧手段提升服务及运营,背后折射出其不小的生存压力。近年来,生鲜电商通过规模化采购和供应链优化,部分商品价格已接近传统菜市场。永辉、沃尔玛等商超通过标准化商品和会员体系吸引了一批中高端消费者,而钱大妈、百果园等社区生鲜店则以 “极致新鲜” 抢占社区流量。此外,部分老年消费者也习惯了社区团购等线上购物方式,分流了菜场的部分客群。
顾志君认为,菜市场与有互联网底色的生鲜零售企业不同,“菜市场和盒马(等电商生鲜零售)的消费人群是不重叠的。一来,菜市场客群对菜品新鲜度及价格都很敏感。二来,他们享受在市场中自己挑选、与摊贩议价的过程,十分在意‘所见即所得’,而这是电商所不具备的。”
利用智慧手段更好地服务于主流客群。这也正是团体标准文件将会员服务、营销活动、紧急医疗救助、特殊人群保障等增加消费者体验感的内容,予以标准化的原因。朱望元表示,期望通过这些新举措,帮助菜场这一传统生鲜零售场景向着提升服务品质、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方向过渡。“我们期待消费者能多走进实体商业,体验到菜场烟火气和数字科技结合的新消费场景。”
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是不失自身特色
多位零售业资深人士及策略专家认为,大数据有助于重塑生鲜零售的价值链条,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发挥出自身长项。未来,传统菜市场或许能迎来新的商业机遇。

美天旗下17家菜场于4月15日12:00截止的当日实时销售数据汇总。
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行业创新与发展部主任田芮丰解释,要高度重视大数据对运营优化的作用。他强调,数字化赋能生鲜零售业,技术只是底层,更重要的是基于消费场景,优化服务和商品,而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经营效率。“运营优化的前提是,不能丢失自己的固有优势。收集到大数据后,首先要解决的是——了解自己是谁,服务的又是谁?不应硬搬其他同行的运营模式。”
菜市场利用数字化手段做转型尝试时,会遇到哪些挑战?对此,埃森哲大中华区Song事业部董事总经理贺世达做出了一些分析:
一、菜场与商超的经营属性不同,数据收集难度较大。商超有自身供应链和品牌,而菜场则由个体经营户提供数据,整合市场数据并有效分析的难度高。目前生鲜零售业数字赋能,多集中在连锁品牌门店、大型商超这类单一运营主体。商超可根据大数据进行POI分析(Point of Interest),根据商圈及人群消费习惯提升消费体验。未来智慧型菜场若能实现类似功能,则值得期待。
二、菜场利用大数据进行空间优化,难以做到精细化。数字化手段能助力企业在门店选址、供应链优化、商品陈列等方面得到提升。当下常见手段,是通过 Wi-Fi和摄像头等设备分析场域空间的流通,从而分析人流聚集点及消费倾向。然而,这类技术成本投入较大,更适用于面积有限的单体门店,菜场等大面积消费场景则有待考察。况且,AI智能秤无法识别肉类等商品,导致数据分析存在缺失,仍需等待技术迭代。
三、菜场相比其他生鲜零售业,较难调动小经营户的能动性。只有让员工从实际工作中获益,如降低员工的操作难度、减少流程步骤等,才能使零售的数字化举措能长期执行下去。菜市场与经营户,并不是商超和店员之间的雇佣关系,如何让经营户理解和执行智慧系统及其他数字化手段,是一道难题。
传统菜市场运用数字化手段转型,其关键是要突破过往的“经验驱动”,转向“数据驱动”,因为数据比经验更真实。
数字化赋能生鲜零售行业的路径是:一,可通过需求预测、损耗控制等实现市场降本。二,提升采购、销售、配送效率从而实现供应链增效。三,利用数据洞察开发定制化的产品与新场景,拓展商业模式。
至于传统菜市场的定位问题,则应从运营服务的角度来看待。菜市场是提供经营场所的服务方,与经营户是租赁关系,可多利用智慧系统提升市场整体服务水平。如,利用数据分析提供进货渠道建议,或对空间布局做出优化,让整体市场氛围能吸引到更多消费者。
-----
城市因集聚而诞生。
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、人居环境、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。
澎湃城市观察,聚焦公共政策,回应公众关切,探讨城市议题。

欢迎前往征订公告页面,获取更多订阅资讯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